( * )PM2.5运行比对
1. 样品采集
1.1 采样仪器选择
采样仪器的选择及性能要求可参见《环境空气颗粒物(PM2.5)手工监测方法(重量法)技术规范》(HJ * )的要求及规定。
使用的PM2.5采样器均为符合HJ * 技术规定。为了同步分析PM2.5的化学组分和主要组分的同位素,需要在每 * 个采样点位安放了2台采样器,分别使用两种滤膜(有机滤膜和石英滤膜)同时采集样品。各个点位使用同型号的采样仪器。
1.2 滤膜选择
滤膜的选择应根据滤膜本身特性和分析化学组分的需要来确定。PM2.5采样的滤膜分为两种材质,石英滤膜和有机滤膜。对于元素分析可采用聚 * 氟 * 烯、聚 * 烯、醋酸纤维酯等有机滤膜,对于水溶性离子分析可采用聚 * 氟 * 烯、石英滤膜,对于碳组分和有机物(如多环芳烃)分析可采用石英滤膜。碳同位素分析采用石英滤膜,N、S和O同位素分析可以采用石英滤膜或者聚 * 氟 * 烯滤膜。
使用聚 * 氟 * 烯滤膜采样,供元素分析使用;使用石英滤膜采样,供碳组分、水溶性离子组分分析,以及同位素分析使用。
1.3 采样设置
(1)每次采样时间 * 般不少于 * 小时,根据颗粒物浓度等因素,可适当缩短或延长采样时间。若采样过程中停电等原因,导致累计采样时间未达到要求,则该样品作废。
(2)采样频次为每6天采集1个样品,在污染高发季节,可依据颗粒物浓度、排放源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及气象因素确定,典型污染过程加密采样频次。全年不少于 * 个样品(包括质控样品)。样品的采集数量应符合受体模型的要求。
1.4 质控管理
(1)采样前应对采样仪器 (略) 清洗,并对采样器的环境温度、大气压力、气密性、采 (略) 检查和校准,检查频率和方法详见《环境空气颗粒物(PM2.5)手工监测方法(重量法)技术规范》(HJ * )。
(2)样品采集时,需考虑采样器的安装合理性、多 (略) 采样的间距等要求安放采样器,具体详见《环境空气颗粒物(PM2.5)手工监测方法(重量法)技术规范》(HJ * )。
(3)采样时,采样人员佩戴 * 烯基等实验室专用手套,将已编号、称量的滤膜用镊子放入洁净的滤膜夹内,滤膜毛面应朝向进气方向。将滤膜牢固压紧。
(4)将滤膜夹正确放入采样器中,设置采样时间等参数,启动采样器采样。
(5)采样结束后,用镊子取出滤膜,放入滤膜保存盒中,记录采样体积等信息。
(6)不能使用记号笔直接在滤膜上标记编号,可标记在滤膜保存盒或使用自带编号的滤膜,保持滤膜唯 * 性和可追溯性。
(7)若在具体样品的采集时应满足采样及样品分析检出限要求,同时应避免滤膜负荷过载,若于污染较重时应将单个样品的采样时间缩短。
(8)所有点位的采样仪器 (略) 家同 * 型号的仪器设备,以确保结果的可比性。
(9)所选用的滤膜建议在采样之前分别随机抽取3张,进行空白实验, (略) 选用的滤膜的待测物空白浓度均在检出限以下。
( * )未使用过的样品应存放在避光阴凉干燥的环境中,注意密封保存,防止吸附污染。
( * )用于保存OC/EC的特制滤膜盒的盒内铝箔需在 * ℃烘烤4小时,且为避免镊子直接接触石英膜,滤膜准备过程中使用的镊子需用以上铝箔包好镊子尖头 (略) 分。
( * )采样时,采样器的排气应不对颗粒物采样产生影响。
( * )采样过程中,应配置空白滤膜对 (略) 质量控制,详见《环境空气颗粒物(PM2.5)手工监测方法(重量法)技术规范》(HJ * );同时应根据源解析模型需要, (略) 采样,以评估采样的不确定性。
2. 样品管理
2.1 样品标识
每个 (略) 标识,标示应至少包括点位名称、采样日期、滤膜材质等信息。
2.2 样品保存
样品采集完成后,应用镊子取出滤膜并放于专用滤膜盒内,且放置在4℃条件下密封冷藏保存。其中分析OC/EC的滤膜需置于特制滤膜盒(盒内需放 * 层铝箔覆盖)中密封冷藏保存。
2.3 样品运输
若样品需要运输,应将样品和冰盒(事先应冷冻 * 小时以上) * 起放入冷藏箱中,确保运输过程中样品性质稳定。
2.4 样品交接
样品的接收、核查和发放各环节应受控。样品交接记录、样品标签及其包装应完整。若发现样 (略) 于损坏状态,应如实记录。
3. (略) 理和称重
3.1 采 (略) 理
(略) 理前应检查边缘平整性、厚薄均匀性、有无毛刺,有无污染,有无针孔或任何破损。
用于分析OC/EC及其它有机物的石英滤膜需放入事先折好的铝箔袋中,放入马弗炉 * ℃烘烤4小时(去除有机组分),待石英膜自然冷却后取出,密封保存。有机滤膜在采样前也要放入烘箱 * ℃烘烤4小时(去除挥发份)。
将处理后的滤膜放入特制的聚 * 烯塑料滤膜保存盒中,并贴好相应的采样标签备用。
3.2 滤膜称重
将各种滤膜放置在恒温恒湿箱中,在恒温( * ±2.5℃)、恒湿( * ±5%)的条件下放置 * 小时。称量 (略) 需的天平灵敏度为0. * mg(十万分之 * ) * 般可以达到样品称量的要求,采样流量较低时应选择灵敏度更高的天平(百万分之 * )进行称量。同时要求天平室温度应维持在 * ~ * ℃之间,相对湿度小于 * %。
称量滤膜时,应将空白滤膜参差不齐的边缘清理干净,并做到快速称重滤膜,称量 * 次后,再次放入恒温恒湿箱(室)内, (略) 第 * 次称重,每次称重滤膜至衡重,结果精确至 0. * mg并保证 * 次称量之差不大于0. * mg即为衡重。
滤膜采集样品后如不能立即称重,应在- * ℃条件下冷冻保存,当需称重时,重复空白滤膜的称重程序,计算两次的称重差,以备做浓度的计算。
具体要求详见《环境空气颗粒物(PM2.5)手工监测方法(重量法)技术规范》(HJ * )。
4. 化学成分谱分析
4.1 化学成分
PM2.5样品化学成分谱分析至少包括钾(K)、钙(Ca)、钛(Ti)、钒(V)、铬(Cr)、锰(Mn)、铁(Fe)、钴(Co)、镍(Ni)、铜(Cu)、锌(Zn)、镓(Ga)、银(Ag)、铝(Al)、硅(Si)、镉(Cd)、钡(Ba)、铅(Pb)等 * 种以上的无机元素(用有机膜分析);OC、EC等2种碳组分(用石英膜分析);F-、Cl-、NO3-、SO42-、Na+、Mg2+、K+、Ca2+、NH4+等9种水溶性离子组分(用石英膜或者聚 * 氟 * 烯膜分析)。
PM2.5主要化学组分的同位素分析包括硝酸根的 * N和 * O,硫酸根的 * S,铵离子的 * N,OC和EC的 * C。
(略) 发布的《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(试行)》,优先推荐下列分析技术方法:
4.2 元素分析
方法:碱熔法和酸熔法,参照《空气和废气 颗粒物中铅等重金属元素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(ICP-MS)》(HJ *** )。
技术:大气颗粒物中Si、Al、Ca、Mg、K、Fe、Na等源元素,选择碱熔法消解,使用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分析,其他元素用酸熔法消解,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。
4.3 碳分析
方法:热光法(TOT)
仪器:碳分析仪
4.4 离子分析
方法:水溶法,参照《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》(第 * 版增补版)《水溶性离子分析》。
仪器:阴阳离子色谱仪
4.5 同位素分析
硝酸根的 * N和 * O,将硝酸根氧化为N2O气体,利用同位素比值质谱仪测定。
铵离子的 * N,将铵离子转化为N2O气体,利用同位素比值质谱仪测定。
硫酸根的 * S,将硫酸根离子转化为硫酸盐,利用同位素比值质谱仪测定。
OC和EC的 * C,OC和EC的放射性碳同位素利用加速器质谱测定。
5. 质量控制
(1)标准曲线校准、实验空白、精确度、准确度具体要求参照上述文件;
(2)阴阳离子平衡:阴阳离子电荷摩尔数比在0.8~1.2范围内;
6. 模型计算
基于同位素数值,利用贝叶斯模型解析主要污染物的来源。在贝叶斯解析的结果前提下,利用非负矩阵分解(NMF)算法解析PM2.5的来源。
( * ) (略) 比对
1. 样品采集
1.1 采样仪器选择
VOCs采样分析参照《环境空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罐采样 气相色谱-质谱法》(HJ *** )和美国环境保护署(USEPA)TO- * 、TO- * 等标准方法的要求。
VOCs分析空气样品采集用内 (略) 理的不锈钢采样罐(CANISTER),并采用定时恒流采样器采集在线与分析设备同步的离线VOCs分析空气样品。
1.2 采样设置
每6天采样 * 次,每次采集2个与在线设备同步时段的离线分析样品。在O3与PM2.5重污染过程加密采样频次。
1.3 样品采集
用清洗干净并抽真空的采样罐(CANISTER)采集空气样品,用恒流加压采样设备完成与在线分析样品同步时段样品采集。
1.4 质控管理
1)所用采样罐均保证清洁:清洗干净后待用的采样罐,与实际采样 * 样充入纯净空气或特殊净化后的高纯氮气,放置 * 小时以上,采样与实际样品同样的方法分析其中VOCs,目标VOCs应不检出或低于检测限;
2)所用采样罐保证吸附等因素损失在允许范围内:清洗干净后待用的采样罐,充入与实际样品浓度相当的标准样品,在实验室放置与实际样品相近的时间后,进行分析测定,目标VOCs的浓度变化应在± * %以内。
3)所用采样罐仍按标准操作手册完成检漏。
2. 样品管理
2.1 样品标识
每个 (略) 标识,标示应至少包括点位名称、采样日期、滤膜材质等信息。
2.2 样品保存
采样完成后,拧紧采样阀;记录采样罐编号及采样信息;在罐身贴标签标识采样信息。样品常温放置,避免受热和撞击。
2.3 样品交接
样品的接收、核查和发放各环节应受控。样品交接记录、样品标签及其包装应完整。若发现样 (略) 于漏气状态,应如实记录。
3. 化学分析
至少包括 * 种非 * 烷烃类臭氧前驱物(PAMS)。
采用液氮冷阱捕集预浓缩与色谱-质谱 (略) 分析。
|